当前位置:首页 > 房产 > 正文

【专访】西昊董事长罗慧平:年销售额将破20亿,但人体工学椅行业仍未爆发

  • 房产
  • 2025-07-25 12:57:05
  • 36

界面新闻记者 | 梁宝欣

界面新闻编辑 | 林腾

“从2017年之后,我们每年都有30%—50%的增长,预计今年有望突破20亿销售额。我们在国内的人体工学椅市场排第一。”深圳西昊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慧平对界面新闻说。

西昊是一家人体工学椅公司,成立于2011年,总部位于深圳宝安,供应链在佛山。西昊给界面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,2024年西昊的销售额近16亿元,产品进入到85个国家和地区,年销量突破150万件。

“我们明年应该会有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出现,预计单款目标销量达到百万级”,罗慧平兴奋地向记者算起了“业绩账”,西昊的目标是未来10年持续保持每年30%以上的增长——按30%的复利计算,3年就能实现规模翻倍,5年则能翻两番。

找不到工作,被逼创业

罗慧平是80后,在刚毕业三年的时间里,就换了多份工作。后来因过去履历不好看,难再找工作,便决定创业。

他笑着说,“找不到工作了,就自己给自己安排了一份工作,去创业。”

选择人体工学椅这一赛道,主要受家庭影响。当时罗慧平与家人一同创业,而其家人此前就从事家具生意,主营产品是椅子,还曾协助一个中国台湾品牌在华南地区搭建连锁专卖店。

开始创业那会儿,罗慧平就发现,用户对人体工学椅这类产品的认可度特别高,需求也旺,价格还卖得很贵——2007到2009年的时候,一人体工学椅能卖到一万多,一套下来两三万,这样算下来,一家专卖店一个月也能做上百万的业绩。

刚好有机会自己做这个产品当时做线下成本很高,就想着如何降低成本。借着淘宝兴起,我们产品放到线上,解决了用户选择少、购买不便的问题。坚持做了两年后,拥抱互联网的变化,从淘宝、天猫开始正规化运营。”罗慧平说。

2011年,罗慧平正式创立西昊的品牌,同时也吃到了最早的一波国内电商红利,2013年销量就破亿了。

不过,到了2014年底,人体工学椅市场趋于同质化,西昊陷入竞争劣势,产品价格从8500元跌至600元,积压上千万库存,面临资金周转难题。因缺成本控制与低成本运营能力,西昊开始转型:收缩业务聚焦核心,投入技术创新,避开同质化。

久坐族的需求觉醒

CBNData数据显示,2024年人体工学椅线上市场同比增速达到43%。这背后是庞大的腰椎病患者。国家卫健委数据,2015年中国腰椎病患者已超2亿,且年增百万级;《2025人体工学座椅消费趋势报告》预测,2025年全球腰痛患者将达8.43亿。

罗慧平说:“大家经历了十几年的长期久坐办公之后,这个腰实在受不了。因为痛才觉醒,因为觉醒就愿意在这方面去投资。”

这种需求升级推动产业进化。中国办公椅最初是“打字椅”,上世纪80—90年代常见,仅靠两个海绵垫支撑背部,结构简单到几乎没有“设计”可言,仅满足“能坐”的功能。随着用户需求的升级,单一的支撑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——强化腰部支撑、增加颈部托举等细分诉求相继出现,推动着椅子从“基础坐具”进化为“多维度支撑工具”。

2014年,面对同质化困境,西昊因响应用户需求实现突破:当时有用户提出希望人体工学椅腰部支撑可调节,罗慧平带领团队研发出带四向调节腰枕的M18产品,以差异化优势走出低谷。

此后,西昊沿着“满足细分需求”的路径持续加码技术创新:如推出“太空底盘”“6D扶手”,细化座椅的可调节性,将座椅拆解为137个可调部件,而行业普遍是数十个。此外,“太空底盘”借鉴航天技术,采用特种玻璃纤维材料,形成了玻纤弹片基础材料,突破传统限制,使产品实现145°后仰。

支撑创新的是持续投入:西昊每年将13%—16%的利润投入研发,100多人的研发团队占公司非生产制造类员工总数的20%。

不过,2014年推出的M18产品虽帮助西昊突破了同质化困境,却未能带动其快速增长。西昊直到2017年后才实现快速发展,这与渠道的调整密切相关。

2017年,西昊在国内市场面临价格竞争胶着的局面,且线上渠道集中度提升对品牌要求更高。基于全球市场规模庞大、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力强的判断,西昊决定进军海外。

2018年,西昊团队尝试将M18人体工学椅以近200美元的价格上架亚马逊美国站。当时欧美品牌的人体工学椅价格高达上千美元,200美元左右市场近乎空白。结果大获成功:产品入仓后一个月售罄,前6个月销量超8000张,全年累计销售额超340万美元。

之后西昊加速扩展海外市场。截至2024年,西昊产品已出口至85个国家和地区,当年海外销量达45万张。

人体工学椅市场未来将“人均两张”

我们现在推出的产品都会被同行全线对标,新品一上市,第一波一大半都是被同行买走的一看后台的收货地址,我说怎么又去他家,罗慧平说。不过,他也希望有更多同行参与进来,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。因为没有竞争的行业,要么缺乏发展前景,要么会导致企业失去进步的动力。

他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,“智能手机要是只有苹果一家做,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没那么大,因为各方面的生态应用认知跟不上,供应链也跟不上。”

罗慧平认为,人体工学椅行业真正爆发的时刻尚未到来,西昊一直在为此做准备“2017年后我们每年保持30%50%的增长,但这并非市场整体爆发所致——如果是市场爆发应是全行业普涨,而不是只有几家增长,我们自身的增长更多源于产品打磨与渠道拓展。”

他进一步分析,目前国内人体工学椅市场规模约400—500亿元,全球市场规模则达2000多亿元,但这一数据主要基于过去以To B市场为主的统计,“如果算上未来To C市场的需求,比如每家每户配备一张人体工学椅,整个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0—5000亿元。这个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,发展空间还很大。”

西昊的愿景是让人人都能用上西昊的人体工学椅,并为此规划了三个阶段的目标:第一阶段,实现四亿家庭一户一张;第二阶段,达到人均一张;第三阶段,做到人均两张,确保家里一张、工作的地方也有一张。

在罗慧平看来,实现愿景的核心逻辑在于:要让人体工学椅成为“普世性”产品,必须通过降本扩大终端需求——只有成本降下来,才能让更多人用得起,进而释放更大的市场增长空间。

西昊的产品目前采用的是直接成本定价法:产品价格仅包含直接成本与所有费用成本,连研发费用都未计入其中——研发投入全部从利润中支出,产品定价既不考虑研发成本,也不涉及管理成本的分摊。其核心逻辑是省去用户无感知的开支,比如老板办公室设施。

在与供应商合作时,西昊也坚持这一原则:明确要求供应商不得将老板的个人开销摊入成本。罗慧平解释,消费者没必要为没享受到的东西买单”。他举例,“老板一天喝五瓶茅台,这与用户的产品体验无关,凭什么让用户为此付费?”

对于供应商的成本核算,西昊的标准是“用了多少面积就只算多少面积的成本,用了多少人力就只计多少人力的费用”。

可以这样说,西昊对过去的家具业供应链进行了一轮理念改造。不仅如此,西昊还主动帮助供应链企业降本增效——通过自身积累的行业数据,指出同行在该环节的成本控制更具优势,建议借鉴优化,为供应商提供明确的降本方向。

“不管是研发的投入,还是供应链的管理,我们都是奔着用户的需求去,用户需要好的产品,就专门投研发,用户说想要便宜点买到,我们就搞工程降本”,罗慧平说,未来西昊将聚焦三点:强化产品力、拓展各类渠道、提升品牌力。
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