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生活 > 正文

基孔肯雅热疫情蔓延全球,气候变暖驱动热带蚊媒传染病扩散

  • 生活
  • 2025-07-30 12:38:02
  • 15

近期,中国广东佛山地区暴发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广泛关注。目前,广州、中山等地均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。

基孔肯雅热疫情蔓延全球,气候变暖驱动热带蚊媒传染病扩散

7月22日,世卫组织召开发布会呼吁各国采取紧急行动,避免2004-2005年那场波及近50万人的大规模基孔肯雅热疫情重演。

世卫组织表示,此次疫情最早自2025年初就开始在全球多地激增,首先在法属留尼汪岛、马约特岛和毛里求斯等印度洋岛屿上暴发。估计留尼汪岛已有三分之一人口感染。目前病毒已扩散至马达加斯加、索马里、肯尼亚等非洲国家,并在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出现病例。

除了中国,该病在欧洲大陆的传播也引发担忧。自2025年5月以来,法国已报告约800例输入性病例,意大利亦有病例确诊。

多位专家在接受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采访时表示,中国公众需要重视基孔肯雅热这一“陌生”的疾病,研究更加发现,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使这些媒介生物迅速扩散,蚊媒携带的多种病原体,令全球公共卫生面临巨大挑战。

全球疫情扩散

2025年7月8日,广东佛山市突发基孔肯雅热疫情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首例病例为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。随后疫情迅速扩散。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,截至7月24日,广东佛山五区均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,累计病例破四千。其中疫情暴发地——顺德区,其病例已达3627例。疫情有外溢风险。

尽管病例激增,佛山市卫生部门强调目前所有病例均为轻症,且未发现人传人现象,传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。患者常见症状包括高热、剧烈的小关节疼痛及皮疹,通常可自愈,但高龄或有基础疾病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关节疼痛。

世卫组织虫媒病毒负责人戴安娜·罗哈斯·阿尔瓦雷斯(Diana Rojas Alvarez)22日在日内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过去一年,法属留尼汪岛约三分之一人口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,马约特岛和毛里求斯也暴发大规模疫情。她警告称,20年前的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也起始于印度洋岛屿,病毒如今再次蔓延至马达加斯加、索马里、肯尼亚等地,南亚的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孟加拉国亦有疫情暴发。

更让人担忧的是,并非位于热带的欧洲国家法国和意大利近期也报告了部分病例,且部分患者并无非洲旅行史,而欧洲医生对该热带病毒缺乏经验,导致诊断延迟。

“现在阻止病毒蔓延仍为时不晚。”阿尔瓦雷斯表示,针对此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,关键在于预防蚊虫叮咬。主要措施包括使用驱虫剂、穿长袖长裤、安装纱窗以及清除如水桶、轮胎、花盆等蚊虫滋生地中的积水。

她补充说,目前已有两种基孔肯雅疫苗获得部分国家监管批准,但因缺乏充分有效性数据,尚未被推荐全球广泛使用。世卫组织正在审查相关试验与上市后数据,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(SAGE)将在未来几周内开会,就疫苗使用提供建议。与此同时,世卫组织正通过加强诊断能力、风险沟通、临床培训与监测系统支持各成员国疫情应对。

为何要重视基孔肯雅热?

“基孔肯雅”(Chikungunya virus)一词源于非洲土著语言,意指感染者因关节炎而行动不便、步态扭曲。该病毒最早于1952 年在非洲坦桑尼亚地区被发现。

基孔肯雅热病毒不具备人传人能力,是通过蚊子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可进入蚊体,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他人,因此医院常用蚊帐隔离患者。

长期研究蚊媒传染病的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告诉澎湃新闻,基孔肯雅病毒最初由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传播。2007年,科学家发现病毒出现一个位点突变,突变后病毒不仅能感染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,还能感染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的白纹伊蚊,导致传播范围显著扩大。

程功指出,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不同,生活范围从热带延伸至亚热带及温带,因此病毒得以向全球多地扩散。

从传播特性看,基孔肯雅病毒隶属甲病毒属,与登革病毒、寨卡病毒等黄病毒属的病毒不同,其复制与传播速度更快,蚊虫携带和传播能力也更强。

所幸根据目前已知信息,该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,感染后人体可产生免疫力,并维持较长时间的保护能力。除非病毒发生快速变异。

不过虽然基孔肯雅热致死率低,但会导致严重关节炎。在动物实验中,感染会导致关节红肿、活动受限;现实中,患者后遗症症状可能持续数月乃至数年。

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告诉澎湃新闻,与普通蚊虫叮咬引起的疾病相比,这种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需要特别重视。

“基孔肯雅病毒为失能性病毒类生物战剂,需在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分离培养,说明其具备较高生物安全风险。病毒会导致患者持续高热及四肢、脊柱等剧烈疼痛,严重影响活动能力。”陈晓光说。

气候风险

近年来,全球各国的许多新研究显示,全球变暖正将携带各种疾病的白纹伊蚊推向亚欧大陆的更深处,使曾是热带病毒的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病等疾病在亚欧大陆的流行风险显著增加。

欧洲环境署气候与人类健康关系专家卡兹米尓查克博士(Aleksandra Kazmierczak)告诉法新社,人类面临的所有传染病中,超过一半与气候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。她表示,当前欧洲不断变暖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病原体繁殖,疾病向北迁移、流行季节变长。

例如,蜱虫在多地全年活跃,而登革热已成为欧洲增长最快的传染病之一。2024年,欧洲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04例,超过过去15年总和(275例)。罪魁祸首正是白纹伊蚊。

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,欧洲每年只有极少数通过白纹伊蚊传播的病例,通常为东南亚旅行者带回的一次性输入性病例。但随着全球化加剧,这种蚊子通过货机、轮船进入欧洲气候温暖地区并扎根,形成常驻种群。

部分研究预测,到2060年,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数量将比当前增加五倍。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使这些媒介生物迅速扩散,加之蚊媒携带多种病原体,令全球公共卫生面临巨大挑战。

陈晓光指出,作为病毒的传播媒介,特别是白纹伊蚊,正随着气候变化与城市扩张而不断扩大分布范围,其在城市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持续增长,与高致病性病毒的结合,构成重大公共卫生威胁。

从我国疫情记录看,2010年首次基孔肯雅热本地流行出现在广东东莞,2017年浙江衢州、2019年云南瑞丽和西双版纳亦有疫情。今年佛山再次暴发疫情。陈晓光认为,尽管目前流行区域集中在南方,但未来极可能向北扩散。

“这一趋势基于两个判断:一是全球疫情持续发展导致输入病例增多;二是白纹伊蚊正在我国自南向北扩张,城市种群密度持续增长。值得注意的是,埃及伊蚊也自缅甸扩散至云南(2002年记录)。这些媒介扩散将助推疫情北移。”他说。

除基孔肯雅热外,登革热、寨卡等蚊媒传染病也面临相似风险。当前这些疾病在我国以输入性为主,但随着国际交往增加,输入病例将持续上升。

对此,程功也表示认同。“白纹伊蚊分布范围正随气候变化向北扩展,如今山东、河南、辽宁等北方省份。”他说。

“总的来看,白纹伊蚊的扩散是最大风险因素。但为何某地暴发、而其他地区未见疫情,目前仍不清楚,有待深入研究。我们正研究相关影响因素,如环境微生物与人群免疫力等。”程功说。

如何应对

陈晓光指出,首先是病媒控制。通过爱国卫生运动等全民参与方式降低蚊媒密度,这方面我国已有成功经验。国家卫生城市评审将病媒生物密度作为重要指标,有效推动了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。

其次是监测预警。需要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,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。最后是科研攻关。目前针对这些疾病尚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,亟需加大研发投入,为未来可能的流行做好技术储备。

“整体而言,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威胁。只有建立全方位的防控策略和技术体系,才能有效应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。这需要政府、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,特别是在媒介控制、疫情监测和疫苗研发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。”陈晓光说。

有话要说...